啤酒類型
Trappist中文譯為「嚴規熙篤會士」。此一啤酒釀造傳統可追溯至西元六世紀初的聖本篤會規(Order of Saint Benedict)。
西元529年,聖本篤在羅馬東南方建立修道院並設立會規,會規第48條規定能夠扛東西的人每天至少要從事7小時體力勞動、2小時閱讀或傳抄聖書,用以維持經濟自主、拒斥因閒散而起的物質誘惑。由於當時啤酒具有安全飲品、營養補給品與藥品多重角色,日後在日耳曼、凱爾特蠻族活動地域內成立的修會便經常釀造啤酒自用、出售或救濟病人。
西元1098年,一批法國本篤會修士認為當時本篤會已遠離初創精神,起而創立熙篤會(Order of Cistercians),並以白袍和其他修士區別;1664年,改革運動再起,嚴規熙篤會(Order of Cistercians of the Strict Observance)誕生。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的反教會態度,使境內修士大批出逃至比利時、荷蘭,並在當地成立修院。兩地因而獲得眾多修道院啤酒遺產。目前的修道院啤酒類型,則是在1830年代後逐漸發展而成。
在20世紀前半聲名日起的修道院啤酒,自然引來眾多俗世酒廠仿效。繼1962年比利時法院判定只有嚴規熙篤會修道院才能使用Trappistenbier字樣後,8所嚴規熙篤會修道院也在1997年組成國際嚴規熙篤會修道院協會(International Trappist Association),頒發正統嚴規熙篤會產品(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ATP)認證。領有ATP認證的啤酒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 在嚴規熙篤會修道院內製造,修士監督釀造過程或親自進行;
2. 釀酒只是副業,商業活動不能破壞修行生活;
3. 酒廠不為營利,扣除成本及維持修道院所需費用後的利潤需做慈善用途。
目前共有11所修道院獲准在啤酒上使用認證,其中6所位在比利時、2所在荷蘭、奧地利、美國與義大利各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