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區介紹
(圖說 利維利納產區陽光充足,地勢多為平緩的平原帶 攝於Hermits Cave觀景台)
(撰文/劉永智 Jason)
大河大區(Big Rivers Zone)裡的利維利納產區(Riverina region)以葛里菲斯鎮(Griffith,位在雪梨西南約650公里處)為酒業中心,新南威爾斯州裡有七成的葡萄酒產自這裡。更令人意想不到,全澳洲95%的稻米全產自葛里菲斯鎮周遭的田園,且如葡萄酒,這裡不少白米也整桶出口賺取外匯,繁榮地方。將在下一波流行的龐大商機作物,是可榨油的油菜。
1817年,探險家奧斯理(John Oxley)首度發現利維利納,形容這裡貧瘠荒涼、與世隔絕。遠離塵囂是真(即使是今日,從澳洲各地,要駕車到葛里菲斯都要花上一整天),但貧瘠不毛卻是走馬看花的印象,因後來的畜牧人在此區定居,發現利維利納可產出絕佳羊毛與穀物。1848年,有樣學樣的移入者沿著木魯畢杰河(Murrumbidgee)與拉克隆河(Lachlan)落戶,盛況一時,幾乎無地可容新戶。成為農業開發要地不久,之後十年又有各地來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州的淘金客湧入,刺激利維利納更大量地生產肉品與麥類作物,好餵飽這些耗盡青春體力以求發財夢的新移工。
灌溉系統強心針
Riverina的稱呼來自形容詞Riverine,因此,蜿蜒的河道是本產區的繁榮命脈。且自1857年起便有Riverina(利維利納)的說法。1912年,木魯畢杰河灌溉建設(Murrumbidgee Irrigation Scheme)啟動,更為農業發展命脈注入強心針,隔年JJ McWilliam在葛里菲斯鎮南邊不遠的Hanwood村購入幾塊地,種下利維利納首批的葡萄樹(當時灌溉系統尚未接達至此,只好以人工灌溉)。後來麥克威廉家族(McWilliam)便於1916年正式成立同名酒廠,是為利維利納葡萄酒工業的起始。1919年,奔富酒廠(Penfolds)也來此購園。
由於對於灌溉系統運作的不熟稔,加上大蕭條與隨之而來的酒價大跌,都讓利維利納在1930年代初期的葡萄農與酒廠過得淒風慘雨。幸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酒業開始復興,強化甜葡萄酒的出口又開始邁向暢旺。二戰後以及之後30年,有幾波的義大利移民選擇到此聚居,選擇以家鄉的釀酒技藝在新大陸謀生,並在利維利納設立酒廠(如Westend與Casella)。時至今日,利維利納的人口裡,其實約有三成是義大利人或是其後裔。
1977年,利維利納高等教育學院(Riverina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即現在的Charles Sturt University)在葛里菲斯東南的哇嘎挖嘎(Wagga Wagga)設立了全澳第二所釀酒學院,讓本區的釀酒與葡萄種植教育大步邁向更高的層次。此外,南半球規模最大的不鏽鋼釀酒設備製造廠A & G Engineering也設於利維利納。 目前,葡萄種植區主要環繞在葛里菲斯鎮以及李頓村(Leeton)附近。
利維利納多數地方平坦,全區海拔約在90-230公尺之間,葛里菲斯為136公尺,李頓140公尺。土壤主要是古時自大分水嶺(Great Dividing Range)流下的舊河道所遺留下的沖積土,土色多呈紅棕,上層是排水性佳的壤土,有時會混有些石灰岩碎石。夏季乾熱(但比南澳的河地產區〔Riverland〕略微涼爽一些),年雨量不高,但每月的落雨相當平均。秋季時,氣溫降低,因間歇性落雨、霧氣加上日夜溫差所形成的露珠,成為貴腐黴(Noble rot)形成的良好環境。
因屬乾旱產區,所以每公頃葡萄樹種植密度不高,約在每公頃1,500株左右。多數酒廠以機械採收,時機多在夜間或清晨以獲風味均衡的果實。本產區的紅酒與白酒葡萄種植面積相當,占地面積前五名的品種,依面積由大至小列出如下:希哈(Shiraz)、榭密雍(Sémillon)、夏多內(Chardonnay)、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與梅洛(Merlot)。
以下介紹筆者遊訪利維利納時,所拜訪或品嘗的幾家代表性酒廠。
如前所述,McWilliam’s 建立於1916年,為利維利納最早建廠的先驅,現已經擁園456公頃,然而本廠在本區的酒款水準一般,其實我更欣賞的是該家族集團在其他產區所設酒莊的酒釀,如獵人谷(Hunter Valley)的Mount Plesant酒莊、瑪格麗特河(Margaret River)產區的Evens & Tate與庫納瓦拉(Coonawarra)產區的Brand’s Laira酒莊。Calabria Family酒莊建於1945年,目前擁有葡萄園55公頃,由義大利移民所創,直到2014 年之前,其實莊名是Westend Estate;除常見的國際品種,本莊還種有少見的Durif品種(源自法國東部)以及瀕絕的St Macaire品種(源自波爾多),酒質以Durif較高,值得一試;另兩款物超所值的酒款分別是Nero d’Avola Private Bin(酒質柔潤,均衡具深度,甚至比原產地西西島的多數同品種酒款更優),以及帶有金桔、橙皮濃縮風味的精采貴腐甜白酒3 Bridges Botrytis Semillon。
Casella Wines這家巨型酒廠,同樣由義大利移民所創,自1969年創廠至今,已經成為澳洲最大的家族酒莊,所擁有的裝瓶線為全世界最快:每小時可裝瓶36,000瓶;澳洲每年所壓製釀酒的葡萄裡的10%都來自Casella;講到此,還是沒印象?那麼「黃袋鼠」(Yellow Tail)您一定聽過,甚至喝過;其實Casella之所以能如此成長快速,幾乎全靠「黃袋鼠」建功:澳洲出口的瓶裝葡萄酒裏頭,有20%都是「黃袋鼠」品牌的各式酒款,袋鼠大軍也在世界50 國的超市架上攻城掠地。對於品嘗經驗豐富的飲家來說,「袋鼠酒」風味過於單一、且商業化,但似乎全世界的初階消費者就喜歡這一味。
對於De Bortoli酒廠,許多資深的酒友大概同我一樣,最直接的反應與記憶就是其以100%榭密雍貴腐葡萄釀成Noble One甜酒:果實中有七成為貴腐葡萄,約使用三成新橡木桶,中度金黃色澤裡聞有鳳梨、葡萄乾、蜂蜜、蜂膠、樹脂、佛手柑、甘蔗、茶梅等多重複韻交織,入口,酸度與均衡俱佳,此以波爾多索甸甜酒為範本所釀造的Noble One早成澳洲最佳甜酒代表。另一款Black Noble,我也極為讚賞:這款以榭密雍貴腐葡萄為底,所釀成的加烈甜酒,呈深琥珀色,口感濃稠,酸甜交織,風味複雜多層,尾韻持久不散,飲來令人深刻難忘。至於,De Bortoli在利維利納所釀的其他紅、白酒,筆者覺得並無令人印象深刻者,我反較期待該家族(義大利裔)在維多利亞州的亞拉谷(Yarra Valley)所釀的酒款。
以下三家酒莊,同樣地,紅、白酒嚐來較為面目模糊、不特在我腦海烙印深刻,但都釀出相當精彩的甜白酒,絕對物超所值,分別是Lillypilly Estate酒莊的Noble Blend(混調品種為Semillon、Traminer、Muscat)與Noble Harvest(品種為Semillon和Gewurztraminer);Nugan Estate酒莊的Cookoothama Limited Release Darlington Point Botrytis Semillon;Yarran Wines酒莊的Leopardwood Reserve Botrytis Chenin Bl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