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索甸二級酒莊(Sauternes 2ème Cru)
超越二級 Château Nairac除了索甸村本身之外,在索甸(Sauternes)產區內還有四個產酒村莊可以使用「索甸」這個法定產區命名,而巴薩克(Barsac)是這五村裡最大的,也擁有自己的法定產區,巴薩克內的酒莊可以選擇將其貴腐甜酒命名為索甸或是巴薩克法定產區。其中的內哈克堡(Château Nairac)在亞洲較不知名(其最大市場為瑞士、比利時與英國),但實力不可小覷。
常駐波爾多的酒評家夸翰(Jean-Marc Quarin)對本堡讚譽有加,他曾將法國甜酒之王伊肯堡(Château d’Yquem)與內哈克堡的四個年份(1994, 1995, 1996,1997)同時開瓶比較品飲,發覺內哈克堡在其中三個年份的評分上都勝過伊肯堡,其評分以20為滿分:1994 (Yquem:15.5; Nairac:17), 1995 (Yquem:19; Nairac:17), 1996 (Yquem: 16.5; Nairac: 18.25), 1997 (Yquem:17.25; Nairac:19)。筆者無機會同時對比兩莊同年份酒款,不過幾年前曾親訪過內哈克堡兩次,品飲過多年份酒款,深覺本堡雖在1855年分級被列為二級酒莊,但其實具一級酒莊水準無誤。
內哈克堡取名自Elisée Nairac,他出身知名酒商與船運世家;1777年,他僱建築師Jean Mollié依新古典主義建築體例建造內哈克堡。但之後本堡的釀酒事業並不順遂,1860年代甚至一度被改種紅葡萄品種,1960年代所釀酒款,多被無心經營的莊主整桶廉價賣出。1972年內哈克堡被賣給妮可.塔瑞(Nicole Tari)以及其美國籍夫婿湯姆.希特(Tom Heeter);當時妮可的父親皮爾.塔瑞(Pierre Tari)是瑪歌村三級酒莊紀斯庫堡(Château Giscours)莊主,湯姆的釀酒與酒莊營運知識也多學自丈人處。不過,塔瑞家族因財務問題已在1995年將紀斯庫堡轉賣給荷蘭商人Eric Albada Jelgersma。另值得一提的是,皮爾.塔瑞也是「1976巴黎品酒會」歷史事件的評審之一。
妮可夫婦兩人當初以相對廉宜價格購下內哈克堡,但堡體荒廢已久,百廢待舉,再經兩年大整才得以入住。湯姆一方面有波爾多釀酒大師裴諾(Emile Peynaud,1912-2004)指導,一方面嚴篩葡萄,故內哈克堡酒質顯著提升。然好景不常,夫妻兩人後來感情生變以分手收場,湯姆在內哈克的最後年份為1986年。之後,妮可獨立經營酒莊,並找來阿密候(François Amirault)擔任釀酒師,但幾年後兩造的合作關係告終,阿密候於1993年離開本堡,轉任法格堡(Château de Fargues)釀酒師。同年,妮可與湯姆之子尼可拉斯(Nicolas Heeter-Tari)接掌酒莊並自任釀酒師職責至今。
內哈克堡擁地16公頃,其中14.89公頃種植葡萄樹。葡萄種植比例約為90%榭密雍(Sémillon)、6%白蘇維濃(Sauvignon Blanc)與4%蜜思卡岱勒(Muscadelle)。主要為含有礫石的黏土質砂土,靠近克里蒙斯堡(Château Climens)附近區塊則含有較多巴薩克經典的石灰岩土壤(相對索甸而言)。尼可拉斯繼承父親嚴謹個性,對於貴腐葡萄挑選更加一絲不苟,僅採最完美者,使單位面積產量更急遽下降,近年的每公頃平均產量僅僅只得850公升(伊肯堡為1,000公升),年均產量約為0-20,000瓶(不好年份不產),相對於伊肯堡的年均10瓶產量,本堡實在規模迷你。另,本堡每公頃葡萄樹種植密度為8,000株,也高於伊肯堡的6,700株。
因嚴選貴腐葡萄以求超乎本地風土之潛質,不計代價要釀出極濃郁集中的佳釀(1997年份僅釀出500公升),也有人稱內哈克堡為索甸與巴薩克區的車庫酒莊(Vin de Garage)。本堡自2003年起改用新型氣墊式壓榨機,以前採用老式木製垂直式壓榨機。發酵時以橡木桶發酵(約65%新桶),之後的培養期相當長,約在20-36個月之間,一般當地酒莊僅有15-18個月。
初嚐內哈克堡,多數人會因它濃郁的風味而認為其風格較接近索甸,然而它總是在中段釋出巴薩克特有的優雅酸度,惹人喜愛,唯一需要再微調的是其精緻感與更上乘的優雅度,但這是筆者求好心切的嚴厲苛求;依其風土與酒價,目前的內哈克酒質已經讓人心滿意足。其實,內哈克堡也釀有二軍酒Esquisse de Nairac,藉減少桶中培養時間以表現清新迷人的果香,其架構與風味皆佳,不妨一試。(撰文/劉永智 Jason)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