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rott、Saint Léonard、Boersch、侯德(Rodern)、Marlenheim與聖希波里特(Saint Hippolyte)都是阿爾薩斯(Alsace)以釀造紅酒知名的歷史酒村;傳統一度佚失,如今酒農逐漸回防恢復昔日榮光。其中聖希波里特村的釀酒聖手,出現在穆勒柯伯勒酒莊(Domaine Muller-Koeberlé),各種自然酒都釀得極好,且仍能自酒中尋得品種與風土的印記,極為難得。
聖希波里特村位於上萊茵省北邊,有不少獨立酒莊,但專營賣葡萄給大酒商的葡萄農也不少。曾是本村大地主的穆勒柯伯勒酒莊在歷經三代後,由現年33歲的大衛·柯伯勒(David Koeberlé)於2014年正式接手;他緊接著將酒莊的經營方向進行360度全然翻轉,由主要賣大桶酒給酒商的葡萄農轉為自種、自釀、自行裝瓶的精英酒莊,並朝著有機與生物動力農法邁進(27公頃的葡萄園於2021 年同時獲得此兩種認證),甚至挑戰全系列自然酒釀造。
大衛的祖父(Muller家族)及祖母(Koeberlé家族)在1961年共結連理,以雙方繼承的葡萄園為基礎成立了本莊;同年種下尋自布根地(Burgandy)的各種黑皮諾(Pinot Noir)植株(現已是60年老藤),之後也僅進行馬撒拉選種(Sélection Massale),不買無性繁殖系,以保植株多樣性。本莊所釀的黑皮諾葡萄酒品質超絕,即便是初階款都十分令人驚艷。
當被問到釀造優質自然酒的秘訣,大衛回答:「手工採收,整串浸皮,並盡量拉⻑培養期。」實際操作上,以手工採收的生物動力法葡萄被整串放入封閉的
不鏽鋼槽浸皮,當底層已經輕微發酵的果汁,嚐起來出現輕微單寧感,就將酒移入發酵槽進行正式酒精發酵,乳酸發酵(Malolacatic Fermentation)也在此時同步發生。酒莊目前主要用不鏽鋼槽釀造,部分酒款以小桶培養,同時也正尋求買入舊的大型酒槽之機緣。大衛的釀酒原則是以不鏽鋼槽釀造,之後繼續在同樣的不鏽鋼槽或是移入舊木桶或舊木槽繼續培養。
據大衛的說法,本莊擁有一整塊原本被稱為山羊坡(Geissberg)的10公頃特定葡萄園,後來因為Ribeauvillé村的Geisberg園被升格為特級園,所以本莊無法再使用Geissberg(有兩個s的拼法)於酒標上;之後此南向特定葡萄園也被改名為Langenberg(中文是「⻑坡」的意思)。因本園四面有矮牆或是樹林圍繞,經申請後,本莊將此園稱為山楂樹克羅園(Clos des Aubépines,之前有許多野生山楂樹生⻑於此),也是本莊除Gloeckelberg特級園外的最佳園區:以梯田方式種植於斜坡上,為風化程度較高的花崗岩土壤,貧瘠排水佳,除適合山楂樹生⻑,更有易於釀出飽滿、清新且充滿礦物質風味的紅白酒。
留存在酒液中的風土印記本莊初階麗絲玲白酒(Riesling)飽滿有力,質地滑潤,帶一絲經典汽油味,實為日常搭餐的絕佳夥伴。一系列釀自山楂樹克羅園(Langenberg)的麗絲玲、格烏茲塔明那(Gewürztraminer)、灰皮諾(Pinot Gris)或是多品種混釀酒都極為優秀。最新奇的是釀自Gloeckelberg特級園的格烏茲塔明那橘酒(Vin orange),酒色似火紅帶橘的狐貍毛皮,嚐來果味狂野飽滿料多;釀酒大膽,酒質出色且未經澄清、過濾與除渣。
除美味白酒,本莊的強項其實在黑皮諾(Pinot Noir)。他家的黑皮諾常有明顯礦物鹽滋味,或許因來自風化程度較高的花崗岩土壤,礦物質吸收更為容易,風土印記也因而留存酒中。年產僅600瓶的旗艦Juliette au Naturel將60年樹齡的去梗老藤黑皮諾果粒塞入陶甕中,浸皮12個月釀造而成;極致濃郁複雜,且潛力超強,堪稱黑皮諾神釀!(文/劉永智Jason LIU)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