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對法國人來說,艾赫斯欽(Heresztyn)不論在發音與拼字上,都十分拗口與艱難。艾赫斯欽.馬季尼酒莊(Domaine Heresztyn-Mazzini)卻在布根地(Bourgogne)名聲響亮的夜丘(Côte de Nuits)產區,占有一席之地。
根植法國在1930年代的嚴重缺工,許多東歐勞工紛紛移民至此尋找機會。來自波蘭的讓‧艾赫斯欽(Jan Heresztyn)也在相同的時空背景,揹上行囊、懷抱夢想,踏出時代的離鄉路。1932年,讓選擇了哲維瑞香貝單(Gevrey-Chambertin)做為新的定居地,並在這聞名國際的產酒地,陸續購入葡萄園。直至1959年,已擁有了四公頃的田地,就此開啟了艾赫斯欽家族的酒莊事業。
在葡萄根持續在石灰岩及泥灰土探索延伸的同時,擔任酒窖總管的斯丹尼斯拉斯 (Stanislas Heresztyn)及葡萄園與釀造總監的貝納(Bernard Heresztyn),接下了父親的棒子;貝納的妻子香塔(Chantal Heresztyn),則負責葡萄酒的行銷與販售。酒莊栽種的葡萄園,也在這個時期擴展至目前的11公頃,其中不乏多處一級園(Premier Cru),更持有特級園(Grand Cru)聖丹尼園(Clos Saint-Denis)的土地。
新生代女性釀酒師
酒莊目前由斯丹尼斯拉斯女兒芙若虹絲(Florence)及其夫婿席孟‧馬季尼(Simon Mazzini)主導。2012年,象徵傳承與愛情的緊密結合,酒莊更名為艾赫斯欽.馬季尼。從某些意義上,2012也是個嶄新的年份。看似新穎的酒標背後,是三代布根地人對土地、種植、釀造各環節的不懈堅持。
根植於尊重土地與自然(respecter les sols et la nature)的理念,酒莊逐漸朝自然動力法的方向邁進,並試著「讓酒自我表達其生長的多樣地塊」(laissent parler les divers climats dont ils sont originaires)。透過疏葉與綠色採收,讓平均樹齡45歲的老藤,凝聚精華至為數稀少的果實,並透過兩階段的選果,進行嚴格的篩選。近年來則有提高含梗比率的嘗試。
釀造前,果實會經過三至六天的低溫浸泡,以獲取最芬芳優美的香氣。唯一採用野生酵母發酵,踩皮與淋汁則依年份調整,並避免發酵後期的高溫萃取。橡木桶的使用受到極高的重視,依據法定產區的層級、地塊與年份特性,劃分最適當的比例。酒液在靜置澄清後,在酒莊內不過濾裝瓶,以保留細緻優雅的香氣與酸度。舉凡栽種、釀造甚至裝瓶,所有步驟均參造曆法,以符合自然的脈動。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