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趟通往「成功」終點站的旅途中,空蕩無人的斑駁車廂裡,手握那張因怪異享有的單程票。踽踽前行,孤獨是朋友,現實是誘惑,恐懼是會反噬的寵物,失敗是眾人想贈送的禮物。時而停頓,時而懷疑,時而沮喪,可是,怎麼樣就不想放棄。一旦,在乾涸的油槽找到一滴希望,你便再度相信,這一切都是起飛前的深蹲。異數,終究會是藝術。
澳洲與歐洲之間遊走
許多人認為,達令堡(d'Arenberg)的風格遊走於澳洲與歐洲:徹底反映土壤與礦物調性,續航勁道與窖藏潛力的可預期願景。旁人驚艷於切斯特(Chester d'Arenberg Osborn)鮮明的個人特色與爆炸性的創造力,這一切,他本人解釋為「歸返」,回到曾祖父闢建初期的純粹。與其淋漓盡緻揮灑釀造匠藝,切斯特的信念更偏向米歇爾(Michel Chapoutier)所秉持:「葡萄園創造品質的潛力,釀造時只能將潛力轉化為品質,品質是無法創造的。」
"Le travail à la vigne crée le potentiel de la qualité et à la cave, on ne peut que transformer le potentiel en qualité. On peut pas créer la qualité."
葡萄園最低程度干預
對切斯特來說,土壤與葡萄藤的年紀至關要緊。施肥與否,涉及地質的歷史;麥克拉倫谷(McLaren Vale)地質年齡介於240萬與5,600萬之間,豐富的天然礦物沉積,不需人工添肥。酒莊目前採「最低程度干預」(minimal input)態度照料葡萄園,除不另添加肥料、不翻土、不灌溉、非必要最低劑量的噴藥,更於每年五至八月間,野放200匹綿羊除草,並排泄有機肥料。在友善環境、最低人工介入的理念下,加強葡萄藤的生存意識,發展穩固強壯的根部系統,穿透多個時期的不同壤層,汲取更豐富多樣的礦物元素。釀造出的酒款,礦物風味緊湊帶土壤調性,單寧結構愈加活靈活現。達令堡所有的葡萄園,均通過「澳洲永續農業協會」(NASAA,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ustralia)的有機認證。
複數的純粹
「有香料的味道,活力充沛得像要爆發開來,雖然帶有異國情調,卻很大眾化,—簡直就像…在異國碰到的土風舞會一樣,既熱鬧,又帶點驚鴻一瞥感的葡萄酒。」–《神之雫》第23卷,神咲雫表現2006年「笑鵲」紅酒("The Laughing Magpie" Shiraz Viognier)
在這條「歸返」的路上,很難不被切斯特的醒目花襯衫吸引,他的純粹是元素,更是複數。不單依賴甜度計的數據,切斯特穿梭在各葡萄園,親身咀嚼並鑑定果實的成熟狀態,以決定關鍵的採收時機。撇除他異於常人的靈敏感官,多個地塊、互異的葡萄品種、與時間賽跑的採收裁定,種種對於體力的耗費與相關知識及經驗的需求,在在顯示切斯特的天賦異稟與波濤熱情。
葡萄除了分批採收之外,同時也各別釀造,直至最終才進行調配。果實逐批小規模碾碎,三分之二的紅葡萄酒款,以傳統的腳踩破皮,接著送入不鏽鋼或水泥開口發酵槽。達令堡採木製柵欄垂直壓榨機取汁於紅白葡萄,是目前全澳唯一採用該法的酒莊;雖耗費勞力,力道卻可輕柔控制,生產出最精粹的果汁與酒液。為了避免單寧與色素的萃取,白葡萄於發酵前榨汁,紅葡萄則在發酵結束後進行。發酵後產生的酒液,於橡木桶泡渣(sur lie)緩慢培養,可確保酒體的新鮮,並避免木桶風味的過度滲透。最終調配前,酒液不進行換桶,更不在裝瓶前澄清與過濾,一切都為了確保複數的純粹與完整。
調配:感官、記憶與想像力
酒莊目前共以37個葡萄品種,調配出驚人的72款酒。對於切斯特與釀酒團隊,調配毋寧是關鍵環節中的關鍵,更是感官密集、記憶與想像力編織的慎重挑戰。大部分的調配仰賴經驗與直覺,腦海砌湊著無以言喻的繆斯拼圖,有時會有「哇!我很愛這款酒,但它似乎缺少了什麼」類的惋惜之感。大部分的白酒,都可在一天內完成調配;更加複雜的酒款,時間的消耗甚至以週計算,在這幾週之間,每日都會評測200個木桶。其中投注的心神與專注力,已非常人可想像。
飲者心中的風土舞蹈
切斯特種種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他酒款中的歡騰欣愉,或而傳達至每位飲者的心中,跳起一段又一段的風土舞蹈。於1990年榮膺麥克拉倫谷葡萄酒大賽「年度釀酒師」開始,切斯特與達令堡受到各界的高度讚賞與關注。2005年,於知名的《葡萄酒代言人》(The Wine Advocate)當中,切斯特更列位於「羅伯.帕克40位世界葡萄酒風雲人物」(Robert Parker's Top 40 World Wine Personalities)。承載外界推崇尊敬的「滿身盡帶黃金牌」榮譽下,那調皮的七歲小男孩,仍不時在切斯特心中添柴加薪。每款達令堡的葡萄酒,均有藝術家繪製的卡通圖相對應,彰顯獨特的童趣與幽默感。然而,最困擾切斯特的,或許是大量酒款的命名。現今他仍常一早坐在馬桶上,翻閱著字典,以神奇寶貝卡達鴨的搔首姿勢思索與煩惱著。
編喝
「艾米蟹」維歐尼耶馬姍白酒
2016' "The Hermit Crab" Viognier Marsanne
撲鼻富表現力的苦橙花香,逐漸由檸檬、椪柑等成熟柑橘果香主導,酒莊標誌的礦物風味蟄伏著,成為支撐的骨幹。澳洲與歐洲交融的新典型。強壯的酒體,不致過度的酒精滿溢。餘韻悠長,過桶跡象的堅果與巧克力滋味,增添整體複雜度。
「笑鵲」希哈維歐尼耶紅酒
2012' "The Laughing Magpie" Shiraz Viognier
黑櫻桃、梅李果香,攪拌著黑胡椒與肉豆蔻等辛香料,肉汁、油鮮包覆著另一層巧克力與咖啡底調香氣,再底層堆砌著充沛礦物與火藥。寬宏條理的架構,仍無法掩蓋歡騰的節慶景象。性感肉慾的多汁口感,單寧肌肉與酸度跳起了拉扯交際舞。奇異的是,不會感到一絲亂調,姿態相當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