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1990年的匈牙利皇室托凱酒莊(Royal Tokaji Wine Company),已成為托凱(Tokaj)產區最鮮明的酒莊之一。創始人之一的休強森(Hugh Johnson),世界知名的葡萄酒作家暨歷史學者,企圖復興該產區昔日的璀璨榮光。初創之時,酒莊專注於生產優異的單一葡萄園酒款,諸如美尼園(Mézes Mály)、紐拉索(Nyulászó)、聖湯瑪斯(Szt. Tamás)與貝柴克(Betsek)等一級葡萄園。
皇室托凱酒莊為首座非當地人注資的酒莊。這先鋒性的舉動,驅使匈牙利私有化各葡萄園,並販售給主要為法國保險公司的外來投資者,因而啟動了托凱產區的再興運動。直接以產區地命名的皇室托凱,象徵其酒款的純正性與高品質。
酒莊的葡萄園主要位於馬德村(Mád),包含多個一級與二級地塊;美尼園則隸屬於陶查爾村(Tarcal)。托凱在地貌上,近似於布根地(Bourgogne)的金丘區(Côte d'Or)。1700年,拉柯茲奇王子(Prince Rákóczi)首開各地塊的劃分與分級。得利於該地的特殊風土,托凱可產出世界頂級的貴腐甜白酒。
王中之酒(Királyok Bora)位於凡爾賽(Versailles)的法國王室,曾啜飲這他們喚作"Tokay"的貴腐甜白酒。路易十五(Louis XV)曾斟上一杯,給他的紅顏知己龐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稱它是「王中之酒,酒中之王」(Vinum Regum, Rex Vinorum)。
奧匈帝國的法蘭茲.約瑟夫皇帝(Franz JosefI),每年總在皇后生日之時,替她捎上12瓶托凱甜酒,一個月一瓶,紀念皇后在他身邊陪伴的每分每秒。在皇后81歲大壽之時,已累積到驚人的972瓶。
托凱的種植與釀造距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東北方約200公里處的托凱產區,地處贊普蘭山(Zemplén)中提薩(Tisza)與博多格(Bodrog)兩河匯流處。河水交際帶來潮濕的霧氣,營造貴腐菌(Botrytis Cinerea)生長的絕佳環境,近似法國的索甸(Sauternes)產區。雖與法國羅亞爾河谷(Val de Loire)相同緯度,氣候卻屬季節高溫差的大陸性氣候。土壤大部分為黏土與黃土,覆蓋在火成岩底土上。
葡萄在感染貴腐菌後,呈現乾縮水份流失狀態。雖糖分比例大幅上升與特殊風味的滋生,卻僅能壓榨出相當少量的果汁發酵,一株葡萄藤約莫只生產出一杯酒,一公頃的葡萄園,產量僅1,000公升。70%的葡萄為弗明(Furmint),該品種富含酒石酸(tartaric acid),特別容易感染貴腐菌;哈許拉瓦盧(Hárslevelú)占25%,雖較不易受貴腐菌感染,卻能為酒款增添糖分與香氣。
年份差異頗大的托凱產區,每十年平均僅3.4個好年份可釀造貴腐甜白酒。傳統上,成串採收的貴腐葡萄(aszú),會被放入20公升的大木簍(puttony)碾碎,釋放濃稠的香甜汁液。未受感染的健康葡萄,則單獨發酵為基酒。木盆中的甜液,會與基酒相調和,添加的木簍數量,決定酒款最終的甜度。發酵會在140公升的匈牙利橡木桶(gönci)進行,並置於綿延兩公里的酒窖中培養一至兩年。貴腐甜白酒的法定培養期為三年,皇室托凱酒款通常歷經更長的陳年期,以保有其獨特的酸度。(編撰 / Rex T.)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