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弗宏家族(Confuron)栽植葡萄藤的歷史,最早可遠溯至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迄今已延續17個世代。一直以來,孔弗宏家族專擅於葡萄藤的撫育與篩選,頂級的馬撒拉選種法(sélectionmassale),更培育出優質的黑皮諾(Pinot Noir)無性繁殖系(Clone)並命名:孔弗宏皮諾(Pinot Confuron)。
位於布根地(Bourgogne)馮內侯瑪內酒村(Vosne-Romanée)的孔弗宏.康迪多酒莊(Domaine Confuron-Cotetidot),目前由賈克(Jack Confuron)與其長子尚皮耶(Jean-Pierre Confuron)經營,賈克的次子義夫(Yves Confuron),則於玻瑪酒村(Pommard)的Domaine de Courcel擔任釀酒師。
優質地塊與頂級老藤酒莊目前在的夜丘(Côte de Nuits)的夜聖喬治(Nuits-Saint-Georges)、馮內侯瑪內、香波蜜思妮(Chambolle-Musigny)與哲維瑞香貝丹(Gevrey-Chambertin)等酒村擁有合計11公頃的葡萄園,其中不乏許多一級園(Premier Cru)與特級園(Grand Cru);孔弗宏.康迪多更是馮內侯瑪內的「須秀」(Les Suchots)地塊(climat)的大部份持有者之一。
11公頃的葡萄園中,大部份種植著黑皮諾,剩餘則為阿里哥蝶(Aligoté)等白色品種。酒莊的頂級地塊中,許多皆是古老的葡萄藤:梧玖特級園(Clos de Vougeot)平均藤齡70歲,位於艾雪索(Echézeaux)與大艾雪索(Grands Echézeaux)間的"Les Treux"有50歲以上,夜聖喬治的「圓藤」一級園(Les Vignes-Rondes)藤齡達80年,而大部份的哲維瑞香貝丹村莊級則為近百年的超級老藤。
受爭議的釀造手法在葡萄園耕作上,孔弗宏.康迪多從未使用合成除草劑與殺蟲劑。透過定期的翻土、短剪枝與綠色採收,減少葡萄藤的結果數,以達到濃縮斂聚的果實風味。盡量延遲採收,讓成串葡萄連果梗都達到完美成熟度。
孔弗宏.康迪多最受爭議的,是他們獨特的釀造手法:酒精發酵前經歷的低溫泡皮(MPF,macération pré-fermentaire à froid),攝氏十度的低溫狀態,延長果汁、果皮與果梗的浸泡時間,進而萃取出更多的色澤、單寧與風味。低溫泡皮的理論,源於1980年代與布根地轟動一時的「釀造融合技術」(Collaboration),這個由黎巴嫩裔農業學者阿卡(Guy Accad)提倡的手法,引起當時守舊派人士的極大反彈。該理論的核心論點為:
1. 降低風土(terroir)的,葡萄藤的健康為優先,成熟度最高的果實最重要。
2. 氣候較熱的產區,採取較低的種植密度,提高冷涼地方的種植密度,每公頃可高達12,500株。
3. 盡管高密度的栽種,卻嚴格控制每株葡萄藤的產量。
4. 低溫泡皮後,長達三週以上的攝氏30度高溫發酵,每天採取踩皮(pigeage)程序。
孔弗宏家族的一貫釀造傳統:為期二至三週的長時間帶梗發酵(cuvaison)、發酵完成後,酒液注入橡木桶培養(élevage)兩年。新木桶的比例,村莊級酒款為10-20%,特級園最高可達50%;孔弗宏.康迪多不喜木桶過多的煙燻味,遮蔽黑皮諾原有的細緻香氣。完成培養後,不經澄清或過濾,便逕行裝瓶。
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完美佳釀獨特的釀造工法,生產出色澤鮮艷明亮、富含紅色莓果的酒款,扎實的濃郁口感與悠長餘韻,跳脫許多人對布根地的刻板印象。這一「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完美佳釀」,更榮獲知名的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的高度評價。(編撰 / Rex T.)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