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葡萄酒媒體《Decanter》將它歸類為義大利的「五大酒莊」之一。英國毒舌酒評Jancis Robinson在介紹阿瑪羅內(Amarone)的文章中讚舉這是「獨具特色的代表性酒莊」。台灣的葡萄酒作家陳新民在《稀世珍釀》中稱之為「釀製Amarone最頂級的酒莊」。葡萄酒名家張治也稱它是「非買不可」的酒。Romano Dal Forno的魅力十足與優秀品質,已不在話下。但這家酒莊到底如何成為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酒莊之一?
Dal Forno Romano酒莊位於伊拉西河谷(La Val d'Illasi)邊,即維洛納(Verona)東邊,雖然不屬於經典阿瑪羅內(Amarone Classico)的範圍,但多虧了眼光神準的莊主Romano Dal Forno,「經典」產區,與「非經典」產區,開始有了不同的定義標準。
創造當代新經典當代傳奇人物Romano Dal Forno出生於近伊拉西河谷數公里之外的Capovilla村,家族三代都是葡萄酒農,但過去主要生產量大質劣的葡萄,並出售給當地合作社,所獲得的利潤也相對較低。直到Dal Forno於22歲時,認識了阿瑪羅內釀酒大師Giuseppe Quintarelli,並深受啟發,決心釀造質優量少的精品葡萄酒。無奈家族葡萄園面積過小,過去又生產大量葡萄、過份壓榨土壤,導致葡萄園難以釀出品質導向的精緻酒款。而雪上加霜的是,Dal Forno視為恩師的Quintarelli,對於該產區的潛能,更是抱持質疑的態度。所幸,具有開創性格的Dal Forno,樂意考慮不同的可能性,硬是在這個非經典產區的伊拉西河谷,嘗試釀造頂級酒款。
剛開始釀酒時遭遇的困難極多,既非釀酒師亦非農學家的他過去僅有在葡萄園內工作的經驗,對於釀酒過程卻完全不了解。原希望葡萄藤能在減少產量之下,逐漸回復應有的生產力,但由於長年過度生產,葡萄藤已疲憊不堪。為了更加了解開如何照顧葡萄藤,Dal Forno開始研習農藝課程,重新了解該如何栽培及照顧葡萄藤。他開始增加葡萄園的種植密度,因他了解到,唯有如此,才能增加葡萄的集中度。在他的實驗之下,葡萄園的種植密度開始增加至每公頃11,000株,如今他更朝每公頃11,000~13,000株為目標種植,這也破了當地記錄。
1983年成為酒莊最具代表性的一年。Dal Forno在這一年開始販賣自己的酒,成效也頗佳,並逐漸闖出自己的名號,但這時他都還以相當手工藝式的方法釀酒,沒有購入任何像樣的釀酒設備。1990年,他決定借貸資金,一口氣花了13億里拉,打造功能齊全的現代新酒莊。儘管這樣的債務帶給他沉重的壓力,Dal Forno相信這是品質進步的唯一方法。同年,他也捨棄了當地傳統的斯洛伐克橡木桶,改以容量225公升的全新波爾多小橡木桶(Barrique)陳年;不只如此,所有酒款都要陳年五年以上才上市販售。
酒莊原本12公頃的葡萄園,隨著親戚產權移轉,陸續擴大為25公頃,讓Dal Forno有更多可以實驗的籌碼,也讓酒款有更多進步的機會。為了增進酒莊品質,充滿實驗精神的Romano Dal Forno做了一些有趣的決定,包括不再考慮以Molinara葡萄釀製阿瑪羅內。1991年,他重新發掘當地原生的歐賽列塔葡萄(Oseleta),經過多次試驗之後,讓它成為釀製阿瑪羅內的主要葡萄品種之一。除此之外,過去向來被認為只適合搭配披薩的瓦波里切拉(Valpolicella),經過Dal Forno的努力,也開始展現出架構與複雜度,並追上布魯內洛(Brunello)的高水準腳步。
Dal Forno極具實驗個性,釀出的酒也相當前衛,但卻忠實地展現了產區特性,釀造出優雅可口、且令人傾心的維內多(Veneto)美酒。
愈陳愈香的最佳例證美國知名酒評家Robert Parker曾表示,Romano Dal Forno是位謙遜、腳踏實地,且相當熱情的人。「只消和他相處幾分鐘,就不難理解他追求高品質那股堅定、甚至被有些人形容為『固執』的決心。我從不認識如此執著於酒窖乾淨程度的釀酒人;在這裡,所有元素都物盡其用,在葡萄園的管理上也不例外。Dal Forno的新地塊種植密度極高,每公頃將近12,800株葡萄藤,如手術室一般的精準。」Dal Forno的酒是釀來久藏的,因此酒莊所有的酒都建議開瓶後數小時後再行飲用,阿瑪羅內則建議拉長至八小時左右。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