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世界沒有任何其他人在葡萄酒世界有著如此不可思議困難且危險重重的工作,但卻能夠克服它。在這樣的環境底下能完成釀酒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而能釀出的傑出的酒款,更是卓越不凡。」─Decanter
在著名酒評人 Hugh Johnson 和 Jancis Robinson 所著 "The World Atlas of Wine–世界葡萄酒地圖" 中所述,黎巴嫩的睦沙城堡是地中海東部最傑出的酒莊。這個世界級酒莊的成功故事,充滿着令人尊敬的奮鬥和堅持執着的態度。
「只用最自然的方式釀酒」睦沙城堡(Château Musar)的故事開始於 1930 年,當年首代莊主加斯頓.霍查爾(Gaston Hochar)結識了於二戰期間避居黎巴嫩的波爾多知名釀酒師羅納德.巴頓(Ronald Barton),因而建立了睦沙城堡。而當兒子瑟居.霍查爾(Serge Hochar)在1959年完成波爾多大學釀酒系畢業後回到酒廠時,加斯頓要求其子接下釀酒的工作。
當父親要求他接掌酒莊時,瑟居對他父親提出這樣的條件:「我只想用最自然的方式釀酒,不用任何添加物,不用過濾,不用澄清,不用二氧化硫,甚麼都不用!」,六十年前的事了,然而那年瑟居才18歲,那時甚至沒有所謂的「自然酒」!自此改變了睦沙城堡的歷史軌跡,從此大放異彩。
首位 Wine Man of the Year酒莊於1979年參加了英國的Bristol Wine Fair,大放異彩,當時英國知名酒評家 Michael Broadbent 慧眼識英雄,形容這個酒莊是 "Discovery of the Fair"。1984年,擔任莊主的瑟居,榮獲Decanter雜誌選為第一屆 "Wine Man of the Year" 的至高殊榮,以表彰他在黎巴嫩漫長的二十年內戰中,對於釀造一流葡萄酒的堅持和決心。在這段戰火四起的內戰期間,他帶領酒莊的員工在槍林彈雨中,完成葡萄園的照顧與採收,除了1976年之外,每個年份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克服萬難的生產出來,而且絕沒有絲毫妥協於如此艱辛的環境而降低對品質的要求。
8000年的酒神之地黎巴嫩的種植與釀造葡萄酒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千年,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神殿就建於黎巴嫩。當初的腓尼基人不但在這釀酒,還把葡萄種植帶到了南歐,成為歐洲葡萄酒的濫觴。
由於瑟居對信念的堅持,尊重大自然的和諧,如何釀造出反映大自然的「真實」比刻意追求過度加工的「好」遠來的重要,這樣的理念,讓世人有機會再度品嚐到來自這一塊充滿上帝恩典的風土滋味。
不以自然酒自居的Hochar家族霍查爾家族(Hochar)世代經營照顧位在貝卡山谷(Beqaa Valley)的葡萄園,全部都是古法耕種,不使用化學藥劑和肥料,卻也不申請所謂「有機」這種多此一舉的現代認證,因為這是一直長久以來秉持的傳統,就像他們所生產的每一瓶葡萄酒一樣,都是使用最傳統的釀法,沒有任何人工酵母和酵素,讓葡萄自身自發地進行發酵。酒莊亦使用水泥槽和極少數的舊橡木桶,新桶比例極低,因此在「自然酒」盛行的歐美市場,睦沙城堡早也被歸類為自然酒,但對霍查爾家族而言,他們從不以此為標榜,因為理念是永遠的,認證和自我標榜都只是一時的,隨波逐流,花招百出,是和需要長時間才能培醞出好酒的這一個真諦所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