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高(Rheingau)是德國歷史酒區,無人不知,但同屬萊茵高最東邊的霍赫海姆酒村,知名度相對沒那麼高。霍赫海姆之所以自成一格,主要是大城威茲巴登(Wiesbaden)將其隔絕於萊茵高主要產區。萊茵高多數葡萄園沿萊茵河(Rhein)闢建,霍赫海姆則傍著曼恩河(Main)而生。
19世紀時,萊茵高及霍赫海姆村的葡萄酒相當著名,酒價甚至比法國波爾多(Bordeaux)及布根地(Bourgogne)還高。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曾於19世紀造訪霍赫海姆,受到村民熱烈歡迎,女王也極為傾心此地的風土人情;霍赫海姆村民甚至將一處濱曼恩河的優質葡萄園命名為維多利亞山(Königin Victoriaberg)。
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酒業及葡萄園受嚴重破壞,加上1950至1960年代,德國生產大量的劣質酒,連帶使霍赫海姆的優良名聲蒙塵。直到法蘭茲.昆斯特勒(Franz Künstler)釀的美酒贏得眾人尊重,霍赫海姆酒村才重振昔日榮光。
霍赫海姆基本上比西邊的萊茵高主要酒區平均溫度要高,主要源於霍赫海姆左臨威茲巴登及美因茲(Mainz)兩座大城,且剛好位於萊茵河及曼恩河的匯流處。較高的均溫及較厚重的高黏土含量地層,使霍赫海姆的酒款顯得更加集中而強勁;然而,萊茵高麗絲玲(Riesling)所具有的獨特清酸及礦物質風味,也同樣存在於霍赫海姆的優質酒款中。
移民而來的釀酒家族
昆斯特勒家族(Künstler)原居於南摩拉維亞(Southern Moravia;現屬捷克共和國境內),並於1648年開始植下首株葡萄藤。二次世界大戰後,昆斯特勒家族被迫離鄉背井,由一家之長法蘭茲帶領家族定居於霍赫海姆。法蘭茲先於村內某家酒莊擔任釀酒經理達13年之久,後於1963年創立同名酒莊,逐漸打造酒莊成德國最富聲望的名莊之一。
酒莊除釀造經典的果香型、帶不同甜度的白酒外,不甜型(trocken)也逐漸成為德國人的最愛。事實上,其不甜白酒的產量大於甜型款。頂級不甜白酒的幕後功臣,其實是法蘭茲之子君特(Gunter Kunstler)。當年,法蘭茲因車禍而瘸腿,導至君特必須在19歲便單挑大樑獨自釀酒,該父子檔模式將酒莊經營地有聲有色。不幸的是,法蘭茲已於2010年八月去世。
君特畢業於德國著名的蓋森海姆葡萄酒學院(Geisenheim),並於1996年獲得資金挹注,將原有七公頃葡萄園擴充至現有的30公頃。園內80%種植麗絲玲,還少量種植了黑皮諾(Pinot Noir)及夏多內(Chardonnay);其黑皮諾種於較溫暖的瑞赫斯塔園(Reichestal),品質相當高。
依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