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梅多克(Médoc)波雅克村(Pauillac)的木桐堡(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距離同為一級特等酒莊(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的拉菲堡(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僅一箭之距。酒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每個年份都由不同藝術家設計酒標,以及在1973年破例由二級特等酒莊(Deuxième Grand Cru Classé)升格為一級酒莊。
身為一級特等酒莊之一的木桐堡,不僅受惠於最頂級的天然條件,包含風土、葡萄藤品質及日照,葡萄藤要經多次剪枝以控制品質與產量,100%手工採收,並經兩次嚴格篩選。目前葡萄園總面積為84公頃,土壤結構以礫石為主,黑葡萄品種比例為83%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13%梅洛(Merlot)與3%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葡萄藤平均年齡為44年,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0株;其中的五公頃,平均藤齡甚至高達120歲,這在當地是非常罕見的。1980年代初期,酒莊開始在五公頃的土地上種植白葡萄,種植比例是56%白蘇維濃(Sauvignon Blanc)、43%榭密雍(Sémillon)及1%的蜜思卡岱勒(Muscadelle),種植密度每公頃8,500株。
木桐是少數沒有經過買賣的酒莊之一,除了名列波爾多五大,更是知名的Primum Familiae Vini(PFV,First Families of Wine)的成員之一,在在證明其於全世界葡萄酒產業舉足輕重的傳奇地位。PFV是由全球11個具領導地位的釀酒家族組合而成,其他成員包含維嘉西西里(Vega Sicilia)、保羅傑香檳(Champagne Pol Roger)、培瑞家族(Famille Perrin)、辛明頓(Symington Family Estates)、多利士(Torres)、安蒂諾里(Antinori)、約瑟夫‧杜亨(Joseph Drouhin)、聖葛維多(Tenuta San Guido)、依貢米勒(Egon Müller)與賀加爾(Hugel)。
不曾易主的家族產業木桐堡的前身為Château Brane-Mouton,1853年鈉塔涅男爵(Nathaniel de Rothschild)買下後正式更名;至今100多年未曾易主,一直由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持有,這樣的情況在梅多克實屬罕見。儘管如此,金融起家的羅斯柴爾德成員一都沒有把重心放在酒莊的經營上。直到1922年,當時年僅20歲的菲利普男爵(Philippe de Rothschild)醉心於這美麗的土地,下定決心將一生貢獻於此。
男爵的野心很明確,就是要使木桐成為最獨特的酒莊,並釀造出最頂級的酒款(當時木桐在1855年的評比中,名列二級酒莊第一名)。菲利普男爵的貢獻族繁不及備載,不僅將木桐堡帶上高峰,也對整個葡萄酒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他經營的65年間,世人目睹了他的投入、冒險精神與創新手法。例如,木桐開始於1924年在酒莊獨立裝瓶,這創舉當時可說是前所未有,代表酒莊為酒款負起完全責任;自此,酒瓶上開始出現"Mis en Bouteille au Château"(城堡裝瓶)的字樣。
在菲利普男爵的任內,最重要、也是最後的成就,便是顛覆1855年的評比結果;男爵前後花了數十年改善酒質,堅持以一級酒莊的價位販售木桐,不斷奔走於官方與1855年評比的53家酒莊間,挑戰政府繁複作業程序與安於現狀的惰性。終於1973年由當時的農業部長席哈克(Jacques Chirac)確認,晉升為一級酒莊,這也是1855年分級制,唯二的名單修正(另一是康特米爾堡(Château Cantemerle)),一級酒莊也由原先的四個增為五個。
這段傳奇性的歷史,酒莊以下兩段文字清楚說明他們的立場:
1855 - "Premier ne puis, second ne daigne, Mouton suis."(過去我不屬一級,但不願屈於二,我就是木桐)
1973 - "Premier je suis, second je fus, Mouton ne change."(現在我是一級,曾居於二,木桐從未改變)
菲利普男爵之後傳位給其女菲利蘋女爵(Philippine de Rothschild),女爵追隨父親的腳步,將木桐帶上另一個顛峰。如今,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經營木桐堡,還擁有數個頂級酒莊:兩個五級特等酒莊(Cinquième Grand Cru Classé)單人舞堡(Château d'Armailhac;1933年購入)與克雷米雍堡(Château Clerc Milon;1970年購入)、隆格多克(Languedoc)的Domaine de Baronarques(1998年購入,首年分為2003),更與那帕(Napa)的羅伯‧蒙岱維(Robert Mondavi)與智利的孔雀酒廠(Viña Concha y Toro),分別推出作品一號(Opus One;始於1979年)與愛馬維瑪(Almaviva;始於1997年)。另外,羅斯柴爾德也成立著名酒商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推出Mouton Cadet品牌(始於1932年)。
名家爭相收藏的酒標設計每一年波爾多新年分上市時,除了酒質的風格特色外,木桐還有另一個引起討論的話題:獨特的酒標設計,儼然是名家爭相收藏的藝術品。1924年前,梅多克的葡萄酒都以桶裝販賣給酒商(négociant),再由酒商各自陳年、裝瓶、貼標與販售;酒莊對酒標不僅沒決定權,也完全不重視。直到菲利普男爵率先於酒莊獨立裝瓶,實際釀酒的酒莊才開始設計酒標。當年男爵特別聘請海報藝術家Jean Carlu,為1924年分設計酒莊歷史上的第一個酒標。
然而,木桐堡每年更換酒標的創舉,是直到1945年才開始的。當年為慶祝戰勝,男爵決定在酒標上,加上英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戰時用來激勵民心的勝利字樣,以字母V為紀念。自始至今,酒莊每年都與當代藝術家合作,為酒款設計獨特的標籤,例如1958年的達利(Salvador Dalí)、1969年的米羅(Joan Miró)、1970年的夏卡爾(Marc Chagall)、1973年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與1975年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等。其中,只有兩個年份例外:1953年慶祝羅斯柴爾德家族持有木桐堡滿100週年,採鈉塔涅男爵的肖像;1977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與其母拜訪酒莊,酒標便以女王來訪為題設計。
此外,有兩個年份同時出現兩種酒標,分別是1978年Jean-Paul Riopelle提出兩個同樣出色的酒標,男爵在無法取捨的情況下,將當年產量分屬兩個酒標;另一特例是1993年,Balthus設計了鉛筆素描的裸體少女,卻在美國禁止上市,菲利蘋女爵不願更換設計,該年分的美國標便以空白取代裸女,卻意外造成收藏家的競相收購。木桐與藝術家的合作,是奠定在友誼、信任、互不干預的基礎上,藝術家可自由揮灑創意與想法,酒莊也有權力選擇最適當的作品。每位藝術家的報酬,都是數箱木桐酒款,至今還無人抱怨過。
熱情外放的風格表現木桐目前共釀造三款酒:一軍酒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二軍酒Le Petit Mouton,以及頂級白酒「銀翼」(Aile d'Argent)。木桐堡是梅多克少數仍採橡木桶發酵的酒莊之一,一軍酒發酵時間約15-25天,100%全新橡木桶培養19-22個月。一軍酒熱情外放的風格,於味蕾展現豐沛的成熟果實、燻烤與咖啡芬芳;不似鄰近的拉菲堡,年輕時略顯嚴肅與封閉。
二軍酒的第一個年份是1993,果實採自較年輕的葡萄藤,同樣採傳統釀造工法,讓果漿於橡木桶中發酵,同樣也在桶中培養陳年。酒標設計是由菲利蘋女爵決定的,靈感來自Jean Carlu的一幅畫;Jean Carlu即1924年為木桐堡設計第一個藝術酒標的海報藝術家。
木桐唯一一款白酒的「銀翼」(Aile d'Argent),代表過去與現在的串聯,也象徵著菲利普男爵與其女的傳承。男爵在菲利蘋女爵小的時候,對她說了個故事,主角是只具有魔力的茶壺,其名便是「銀翼」。戰爭爆發後,男爵被捕入獄,他在獄中憑記憶寫下這則故事,故事名便為「神奇銀翼」(Aile d'Argent la Magique),並由加利馬(Gallimard)出版。女爵感念於父親,便將白酒命名為此。這款白酒先於不鏽鋼槽中發酵,發酵過程進行至一半時,白蘇維濃與榭密雍移至小橡木桶(barrique)中,完成發酵並持續陳年;橡木桶比例約新舊桶各半,陳年過程中與酒渣(lee)接觸,增添酒體的豐腴感、綿延度與複雜度。